查看原文
其他

著名作家何建明:这里有伟大的人民! | 魔都战疫口述实录

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22-04-28

在这里,我是一个当事人,也是一个观察者。


口述 | 何建明

记者 | 何映宇

我近期在上海的时间比较长,因为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上海的大书。本来我正准备回北京,票都买好了。3月13日我去成都参加了我的新书发布会,到了成都后,忽然发现我的行程码带星了,这意味着我回不了北京,只好于3月15日又回到上海,滞留在浦东的喜来登酒店。

3月28日我们这发现了一例阳性患者,于是就把我所在这栋楼给封了。开始是饭店送饭给我们,后来饭店也停了,恐怕是怕交叉传染,只能在外面订饭吃。今年5月上海市要开一次比较重要的会议,那段时间喜来登酒店要被政府征用,来自浦东花木的工程队来这里整修房子,工程队的一名队员就被检查出核酸阳性。

一开始我们也没太在意,我长期在北方工作,到上海觉得室内冷,总是开着空调。酒店是中央空调,有一天做核酸检测的时候,排在我后面的一位女士就说,她不抽烟,可是有人抽烟她都闻到了,这可能就是从中央空调里传进来的。我才想起来我也常开空调,回去我赶紧关掉了。那时候才开始有点担心。

现在的早餐是两个包子、一个鸡蛋、一小盒牛奶。我血糖高,平时不敢吃包子;而牛奶也是放了糖的,也不敢吃。但不吃能行吗?没办法啊,只能吃了再说!

“我想吃些别的!”有人送饭时,我心头就这样想,但没有说出来。面对上海的疫情,我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。

我所在的酒店属于由由集团。他们的老总我很熟,我也问他,你们怎么样?他说他们正在开足马力,保证酒店内人员的日常生活所需。你应该看到,他们也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的,都很不容易。

3月28日浦东封城,我因为血糖高要打胰岛素,我想这可怎么办?胰岛素我快用完了。我跟相关人员反映后,他们非常好,层层接力,第二天上午就给我送来了我急需的胰岛素。我非常感谢。

对于上海这一轮疫情的情况,我一直很关注。我写了一篇小文章《高傲的城市已在卑微中坚挺着……》,在文中,我写道:

他们现在已经很卑微:为了孩子,为了老人,有时不得不半夜里听说哪个菜市场开了,于是拼命地去抢一把,不管死活,抢到手就是胜利,就是宽慰,就为了明天的日子还能继续过……

浦东封闭管理之前,上海人在半夜抢菜。这次上海疫情说明了我们工作上有一定的失误,这是肯定有的。上海一直很优秀,这次碰到这样的困难的时候,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理性客观地说,这也是正常会出现的情况。我希望大家能客观地看待它。

我正在写的这本书中,也写到,中国共产党在上海,经历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考验。1927-1933年,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曾经数次血流成河,因为中共中央曾经设立在上海。为了新中国,无数上海儿女献出了他们的生命。

所以我们看待上海,要客观全面地看,上海有很多面,不要只看到它繁华都市的一面。

我不仅经历了这次上海疫情,我还经历了非典疫情和武汉疫情。2003年非典疫情的时候,我是唯一一个可以跟随王岐山同志一同行走的作家。当时他是北京市代理市长,我跟随他走了很多地方,看到了真实发生的情况。

顺便说一句,我的糖尿病就是那时候得的,我当时不能回家,天天吃面条,体重一下子增长到190多斤,后来又突然掉了30多斤,一看医生,医生对我说:你血糖高了。

经历了这几次疫情,我得说一句实在话:我们对疫情都是不了解的,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,而且是整个人类的问题。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,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。上海的情况也是这样。我想,上海市领导之前应该是认为,以上海掌握的知识、掌握的医疗手段和能力,上海是可以把疫情控制好的。但这个病毒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!真的是防不胜防!

前期上海确实有很多问题,我为了3月13日去成都,去东方医院做核酸,居然排队排了三个小时!三个小时啊,几千人在那排队!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,几千人在那做核酸,有没有导致交叉感染?我们没有考虑到人群聚集的风险,现在看来,是很沉重的教训。

之后就是前段时间全民做核酸,一次又一次,疲于奔命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我们的医务人员、工作人员,他们年轻,病毒有没有可能潜伏在他们身上而没有表现出症状?没有症状,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,进而可能传染给了其他人,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?

现在全国人民支援上海,物资逐渐充足了,而前几天根本不够,上海人民并没有做好打这场硬仗的充分准备。本来我们是想尽快将疫情遏制住,专家也想了很多办法,但是没想到这个病毒的传染力会这么强,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,这是深刻的教训!不是我们上海的领导不想做好,也不是我们的老百姓不想配合。而是我们对疫情的判断、认识,远远不够。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。这个问题,说深,说浅都可以。

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,老百姓在哭着、喊着、叫着、闹着,这么大的城市,有些地方管理不到位,老百姓有怨气,这是可以想象的。别说老百姓,我今天为了我自己的一本书还发火发牢骚呢,何况今天上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,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生活呢?政府领导是人,普通老百姓也是人,都是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的人!是人就有脾气。只是说大家都要对对方多一份理解!那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,领导同志知道了,当然应该认真地去面对,立即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。这是必须的。可能之前有些地方确实有一些实际的困难,相信在未来的几天,在中央以及其它省市支援上海的大背景下,上海的情况会好转。

我也看到,因为上海出现的状况,有些外地朋友嘲笑上海,说你们上海不是很了不起吗?怎么现在饭都吃不上?怎么有的人还在互相指责埋怨呢?面对嘲笑,我认为上海人民依然有底气自豪地说: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!这里有伟大的人民!今天,上海因为准备不足而遭遇了困难,要认真吸取教训,但这并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理由。我们不应该忘记,武汉疫情期间,上海是第一个派出医疗队支援武汉的省市,上海人民的心和外省市人民的心是联结在一起的!

应该讲,这个病毒的传染力这么强,对防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,而其毒性又没有那么强,有些人提出放开,你也不能说他们一点没有合理性。但是美国就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,死了这么多人,如果中国不实行动态清零,如果造成比较高的死亡率,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是行不通的。动态清零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,只是就科学来说,有很多未知数,怎么做到合理的平衡?付出一些代价可能才能摸索出一些经验。那么我们今天就是在付出代价。你不管说它对还是不对,这个代价是需要付出的。武汉当时因为新冠去世了3000多人,如果去世的是30000多人,恐怕我们的领导人就坐不下去了。这都是很现实的,也是很真实的问题。我们就算付出一些代价,也一定要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。这是我们的国情。这就像是一次战争,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,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难,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我想也是很正常的。没有什么好隐瞒,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,这是历史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考验。一座高高在上、唱着凯歌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,总要遇上一些挫折,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。

现在我在写的这部新书的过程中,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我们应该怎么审视上海这座城市?面对这次疫情,执政者获得了极其难得的经验教训。这样的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,对我们之后的城市发展,一个现代化的城市,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,如何总结得更好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人类对自然的认识,是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的。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,谁都保证不了未来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。现在是新冠疫情,几年后可能又有 别的未知疾病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,我们是无法预料的。所以人类对于自然一定要有敬畏心,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?2017年,我写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·安吉篇”(出书时书名为《那山,那水》),深切感受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样的论断的远见,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。如果说我们都认真考虑了环境保护、卫生和科学,以后我们面对相同或者不同的问题,我们的应对能力和方法,就会好得多。但是谁都不能保证,我们的未来不会遇到困难的挑战。人类的发展,就是这样,不断地克服困难,不断地向前进。

上海人多聪明啊,上海有雄厚的资金,上海造起了这么多的高楼大厦,创造了多少奇迹,但是面对这个看不到的敌人,我们措手不及,显得手忙脚乱。我站在酒店的窗户前,看对面的高楼默默地站在那里,我心生悲哀:面对自然,人类是多么渺小啊!人,很伟大,但有时候,也很无助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也要将其视作百年不遇的机遇,以利于我们执政能力的提高、城市素质的提高。

2020年,我写了《上海表情》和《第一时间》两本书,记录上海防控疫情的历史。

应该说,在此次上海疫情之前,上海的执政水平、市民的素质、贯彻的能力,都是走在最前列的,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。所以我在写那两本书的时候,我一直在观察武汉和上海的差异性。我真心地觉得上海做得好,碰到事情不慌张、有办法、有智慧、有能力、有资源,那个时候的上海是这样的。

但是这次不行了,因为我们遇到了比上次更狡猾、更难对付的病毒。今天上海的情况如果放到北京、武汉,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?未必。上海为什么一定就行呢?要认识到困难的艰巨性。暴露出了缺点,就去面对它、克服它,这才是正确的态度。这次的上海疫情对于我们的执政能力、基层的执政体系、老百姓的素质,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。那么通过上海疫情,对于上海的治理体系、管理能力、市民素质都是一次极好的补短板的机会。

也有人说深圳比上海做得好,我认为深圳的成功是深圳的成功,不等于在别的城市中可以照抄照搬,每个城市的情况是不同的。深圳是个加工基地,有一千多万的外来打工者,如果深圳一两个月长期封城,会对其经济发展造成致命性的打击,正因于此,深圳在病毒尚未蔓延之时就采取果断措施,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,那么如果上海也能尽早采取果断措施,恐怕就不会蔓延这么多,这是上海的问题所在。

在这里,我是一个当事人,也是一个观察者。作为历次疫情的亲历者,我可能能对当下发生的事件有更多历史维度的思考。尽管上海现在面临严峻的考验,我仍然坚信,光明在我们这一边,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。上海解封后又会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

就让我们一起卑微吧!今天的卑微,就是为了明天的不卑微!

  

何建明:著名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第七、八、九届驻会副主席,著有《浦东史诗》《革命者》《国家》《落泪是金》等作品,曾三次获鲁迅文学奖、五次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等奖项。



征集令

2022年3月以来,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、多链并行、隐匿传播、快速蔓延态势。这是2020年到现在,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。减少流动、大范围筛查核酸……这一切都是上海居民在两年多的疫情中第一次碰到的情况。

上海战疫,刻不容缓;上海加油,没有退路。

《新民周刊》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身边的抗疫故事,欢迎您提供相关线索,让我们用新闻留存魔都经历的这一切。

你战疫的点点滴滴,我们珍惜!❤

集值班编辑联系方式如下(添加时请简要自我介绍):


周一:应 琛

微信号:paulineying0127

周二:金 姬

微信号:gepetta

周三:黄 祺

微信号:shewen-2020

周四:周 洁

微信号:asyouasyou

周五:孔冰欣

微信号:kbx875055141

周六:吴 雪

微信号:shyshine1105

周日:姜浩峰

微信号:jianggeladandong


往期推荐

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原班人马来上海了

不要叫我“网红”,人人都可以守护社区

商界大佬爱唱歌,王健林强还是马云强?

版权说明

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, 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、出版、改编,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,违者必究!
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